恩施州地处武陵山区,教育发展长期面临编制资源总量不足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的困境。州委编办坚持“瘦身”与“健身”相结合,以建立编制周转制度为核心,统筹盘活存量资源,构建起全州教育编制资源的动态调配体系,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创新机制破壁垒,构建编制周转“蓄水池”。恩施州着力打破“编制部门所有”的固有管理模式,聚焦优化编制资源配置,通过建立编制“周转池”、创新管理模式和跨层级周转调剂等方式,实现“编制资源统筹制”,有效提升编制使用效益。一是统筹存量资源,筑牢编制周转“基本盘”。针对教育系统编制“固化闲置”与“无编可用”并存的难题,恩施州各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分类建立学生底数和教职工底数台账,全面掌握全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状况。在不突破事业编制总量的前提下,通过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整合撤并“小散弱”事业单位“收”编制,职能调整、任务量递减的事业单位“减”编制,可社会化服务事项“腾”编制等方式,州、县两级最大限度统筹调剂,建立教育系统编制“周转池”。专项用于中小学教师达标、高中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及高层次教师人才引进等需求,实行“专编专用”。二是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动态调配“双轨制”。恩施州推行“核定编制+周转编制”管理模式,在严控总量的基础上,根据在校学生人数变化通过“周转池”灵活调剂编制资源。2024年,恩施市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内按照师生比标准配编后,预留一定的周转事业编制专项应对新高考改革、乡村小规模学校等特殊需求。同时,建立动态台账管理机制,精准监控编制使用情况,确保周转池编制“能放能收、循环利用”,实现编制资源的高效配置。三是打破层级障碍,畅通编制运转“全链条”。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恩施市、利川市城区在校学生数和市外户籍学生数占比逐年增加。针对两市教育系统编制资源存在的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矛盾,州委编办将编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2024年从州级“周转池”中拿出事业编制调剂给两市使用,编制所有权仍为州直,周转事业编制不计入两市事业编制总量,使用周转事业编制的人员纳入两市在编人员统计,有效缓解了两市城区教育资源紧张局面。
靶向施策补短板,激活教育发展“新动能”。恩施州立足教育发展实际,针对城乡教育差异、教育改革、人才引进等多样化需求,通过编制周转制度精准施策,推动编制资源向关键领域倾斜,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型。一是聚焦城乡均衡,架设师资流动“畅通桥”。针对乡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实施“县管校聘+周转池”联动改革,打破编制固化思维,以县域为单位统筹教师编制资源,编制分配适当向农村、偏远山区学校倾斜,积极引导县域内教师校际间合理流动,促进师资均衡配置,逐步形成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宣恩县2024年完成300余名教师县域内交流调配,并优先将周转编制向乡镇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倾斜,确保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有效缓解城乡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二是服务教育改革,打造学科建设“强引擎”。以优化教联体建设为抓手,均衡教育编制资源配置,实现编制统筹一体化,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州义务教育教联体学校覆盖率超过95%,创建省级示范性教联体7个。围绕新高考选课走班需求,建立高中学科教师编制动态补充机制和“绿色通道”,跨年度提前补充缺编教师,2024年全州高中阶段通过周转池补充物理、历史等学科教师编制,保障选课走班师生比达标率提升至98%。2024年高考再创辉煌,其中恩施高中重点本科上线率达97.3%,被北大、清华录取38人,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三是聚力人才引育,构筑队伍建设“新高地”。开辟高层次人才用编“直通车”,对省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实行“即缺即补、专编专用”。2024年为教育系统引进硕士以上人才36名,其中25人通过周转编制直接落编。实施“银龄讲学计划”,统筹周转编制招募退休特级教师赴乡村学校支教,建立“名师工作室”28个,带动青年专业教师成长。同时,将周转编制与“国培”“省培”项目结合,在县域内组织优秀教师跨学校承担教育培训任务,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教师队伍高学历、年轻化、专业化等特点凸显,结构不断优化。
规范运行提质效,织密编制管理“安全网”。恩施州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强化部门联动、严格动态监管,构建起“周转池”规范运行的长效机制,实现编制资源“放得活、管得住、用得好”。一是健全制度体系,设置规范运行“防护墙”。制定《恩施州中小学教师编制“周转池”管理办法》,周转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单列管理、定期周转、循环使用”的原则,明确周转使用期限原则上为三年,期满后及时收回,根据需求重新循环使用。确需继续使用的,要按程序进行评估并重新申报,批准后方可延期使用。同时,出台《机构编制事项请示报送规范》,严格用编计划审批流程,杜绝“有编不补”“挤占挪用”现象。二是强化部门联动,打造协同治理“共同体”。建立教育、编办、财政、人社四部门联席会议机制,统筹编制使用与财政保障、岗位设置、职称评聘等政策衔接。通过部门联动,实行公办幼儿园教师控制数管理,控制数的40%使用事业编制,60%用于社会招聘,腾出编制补充中小学教师,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多部门联合印发《中小学校、幼儿园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管理暂行规定》,科学设置学校领导职数和教师岗位,将调整出来的人员补充到一线教师岗位,促进教师资源科学配备。三是突出数字赋能,搭建智慧监管“云平台”。依托“湖北省机构编制大数据平台”,结合人口流动、出生率变化等宏观数据,对周转编制实行“全周期监控”,提升编制配置前瞻性。州、县两级机构编制部门建立“三个台账”(编制存量台账、学生底数台账、教职工结构台账),定期分析编制供需,动态调整投放规模,确保编制资源高效利用。
恩施州通过编制“周转池”制度,破解了教育编制资源的结构性矛盾,实现了从“资源固化”到“动态循环”、从“粗放管理”到“精准供给”的转型,既解决了眼前的编制配置难题,也建立了适应人口流动、城乡变迁的长效机制,为全州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