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机构编制信息
2023年第3期
紧扣经济中心 服务发展大局 加强经济发展部门机构编制保障
………………………………………荆州市委编办市直编制二科
沙市区委编办“三个三”助推湖北省机构编制管理大数据4.0平台建设
………………………………………………………沙市区委编办
探索公立医院人员总量备案管理的几点思考
………………………………………………………江陵县委编办
石首市以“四字诀”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
………………………………………………………石首市委编办
把握规律 创新进取 推动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
………………………………………………………洪湖市委编办
紧扣经济中心 服务发展大局
加强经济发展部门机构编制保障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地区综合实力提升的主动力。荆州市委编办坚持一切向发展聚焦、一切为发展开路,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夯实市县两级发改、科技、经信、商务、统计、招商等经济发展部门机构编制保障,推动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助力荆州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一是开展人才保障调查研究。紧紧围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目标,结合市委书记吴锦“拼经济首先要强经济部门的人力资源保障”指示精神,组织深入开展学习研讨、调查研究、改革实践,进一步提高对人才引领驱动的领悟力。在人才强市战略中把准机构编制部门定位,根据摸清底情、督办落实等阶段需要,前后三次组织开展经济发展部门编制配备和人员到位情况调研,实地听取市县两级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线单位意见建议,督查指导引才制度落实和人才补充到岗,共形成3篇调研报告供决策参考,市委主要领导专门进行了批示。
二是加强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明确县市区6家经济发展部门编制配备总量标准,近两年累积增核编制超200名、补充人员超400名,基本保证满编运行,持续将编制资源向经济发展部门倾斜。统一设立县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承担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县域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等工作。重构招商部门体制机制格局,筹组市政府驻经济发达城市办事机构,市招商促进中心按照产业链划分内设机构,市县两级招商部门同步增核人员编制、同步开展专项招聘,选派284支招商队伍、1088名招商干部开展历年来规模最大的驻外招商活动,努力打造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招商队伍。
三是实施灵活高效用编机制。充分发挥机构编制在聚集人才中的基础保障作用,从市直事业编制总量中统筹400名事业编制,建立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周转池,保障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重点领域事业单位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化人才编制使用程序,市直事业单位引进专精特尖人才,可采用“一事一议”“即进即办”的方式办理编制实名登记,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时限。赋予科研等单位用人自主权,按年度下达用编计划,鼓励利用好公开招聘、校园招聘、人才引进等不同渠道补充满足单位实际需要的优秀人才。
四是优化人才服务保障环境。厘清市委人才办与编办、人社、财政等行业主管部门有关具体人才工作的职责分工,形成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人才工作体系。重组市人才服务中心,服务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公益招聘等,管理各类人才服务平台,协调落实人才引进有关配套政策,构筑“全方位”人才服务机制。探索破除政策壁垒,畅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才流通渠道,支持择优调任历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到经济发展部门机关工作,支持其他部门有经济学历背景、工作经验的事业单位人员到经济发展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工作,促进人才有序流向经济发展部门,让优秀人才各展其能、实现价值。
(荆州市委编办 市直编制二科供稿)
沙市区委编办“三个三”助推
湖北省机构编制管理大数据4.0平台建设
沙市区委编办着力推进“数字编办、智慧编制”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展湖北省机构编制管理大数据4.0平台培训,启动平台应用,优化“网上办”流程,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部门少跑腿”的目标,取得初步成效。
一、完善三个环节,培训赋能强骨干
为确保沙市区各单位及时、高效、准确地应用升级后的4.0平台,沙市区委编办高标准、严要求、全方位做好平台设置并组织开展培训。一是科学设置业务流程。对机构编制部门各项业务进行流程再造,扩大网上办理业务范围,最大限度减少办事环节,最大范围提供“不见面”“零跑腿”服务;对部门单位分别设置用户账号,赋予相应权限;对编办科室、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分别设置个人账号,赋予不同角色,管理员账号不办理业务,建立科学严谨的审批体系。 二是强化提升技术保障。积极与沙市区政数局、沙市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协调,专门为4.0平台培训加装无线路由器,确保每台参训的电脑都能及时访问网络进行操作。采取在培训现场发放UK密钥,签订保密协议的方式,强化了4.0平台登录可操作性,提升了4.0平台保密监管的有效性。三是精心组织人员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安排股室人员对培训对象登录、操作情况进行一对一考查,力保参训人员都能熟练登录,对应操作。针对区教育局等二级单位较多、工作量较大的情况,采取一对一培训的方式,现场指导解决难题。同步建立业务工作群,辅导各单位参训人员熟练掌握平台操作与应用,共培训业务骨干200人次,接受咨询150多人次,解决部门单位疑难问题120多个。
二、注重三个关键,压实数据出实招
沙市区委编办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的新模式,着力强化机构编制在管理全流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机构编制业务水平。一是注重规范,抓好数据更新。统一数据录入标准,补充细化统计指标,强化日常校验,细化每个统计指标的规范性。同时坚持“一变动,一调整”的原则,在培训后要求各单位对人员参加工作时间、学历、照片、籍贯、身份等基础进行核对更新,新平台运行后共修改更新数据194条,实现了机构人员信息实时调整,确保平台数据的精准性。二是注重联动,抓实数据质量。深入推进机构信息、人员信息等基础数据比对完善工作,加强了与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间的对接联动,规范了“网上办”流程,健全了全区机构编制工作全闭环管理机制,实现数据实时沟通、共享联动,有效促进机构编制集中统一管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三是注重分析,抓活数据应用。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在机构编制查询、分类统计、比较分析、结构分析等方面的作用,将大数据资源充分融合,切实发挥信息数据在机构编制管理中的参谋作用,为用编进人计划等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进一步用“活”机构编制资源。
三、实现三个转变,巩固成果见质效
沙市区委编办积极利用信息化和大数据手段,充分发挥机构编制在管理全流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三个转变。一是实现多次跑腿向一次办好转变。用平台制式的机构编制台账业务回单取代传统的手工单据,实现用编核准、人员上下编、人员信息修改等传统业务“不见面”审批的线上办理。同步出台《沙市区机构编制业务网上办理程序》,截至目前,全区网上办结机构编制业务5068笔,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部门少跑腿”。二是实现粗略统计向精准分析转变。利用大数据平台信息查询和数据导出等功能,建立党政机构目录、事业单位目录、职数台账、空编台账、用编进人计划表等分类台账。同时运用大数据平台对基本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准确计算各部门各单位空编比例、人员年龄结构、性别比、学历分布等数据,随时生成图表和分析报告,作为机构编制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三是实现扁平监测向立体联动转变。以大数据平台为依托,强化对机构编制日常管理的动态监测和预警监督,发挥大数据平台数据准确、信息全面、共享便捷、督办及时等优势,完善立体化、全方位、联动式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强化监督合力。
(沙市区委编办 供稿)
探索公立医院人员总量备案管理的几点思考
——以江陵县人民医院为例
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在持续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积极探索优化公立医院人员管理的有效路径,建立并完善制度机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近期,江陵县委编办组成调研小组,对江陵县人民医院人员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掌握了基本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人员总量情况。江陵县人民医院现有在岗职工682人。其中,在编人员293人,占在岗职工比例42.96%;在册不在编人员33人,占在岗职工比例4.84%;医院自主招聘人员356人,占在岗职工比例52.2%。
(二)人员结构情况。年龄方面,30岁以下234人,占在岗职工比例34.31%;31岁至50岁390人,占在岗职工比例57.18%;51岁至60岁58人,占在岗职工比例8.51%。学历方面,研究生学历8人,占在岗职工比例1.17%;大中专学历670人,占在岗职工比例98.24%;初中学历4人,占在岗职工比例0.59%。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编制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根据县级综合医院编制核定标准,县人民医院核定床位799张,应核定事业编制719—1039名(县级综合医院编制按核定床位数的0.9—1.3倍核定)。目前,江陵县人民医院核定事业编制325名,按最低0.9的系数标准测算,县人民医院事业编制缺口394名。受江陵县编制总量限制,难以满足县人民医院编制需求。
(二)引才留才难度相对较大。一方面,医院引才难。医疗人才的学习周期通常为8年,学习周期结束后,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大量工作经验,才能独当一面。医疗骨干人才紧缺的现实,叠加地理区位和医疗技术环境等各方面条件影响,医院人才招引效果并不理想,以2023年为例,因无人报名,江陵县设置的3名医师岗人才引进计划被取消。另一方面,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近五年来,医院共有126名专业技术人员辞职离岗。
(三)岗位设置不能匹配需求。事业单位按照编制内实有人数的一定比例核定管理岗位或专技岗位数量。受编制资源限制,江陵县人民医院专技岗位设置的数量不能匹配实际需求,由于岗位设置数量偏少,部分高级、中级专技人员不能够聘任到相应的岗位,不能享受应有的待遇,挫伤了专技人员的积极性。
三、相关建议
(一)探索实施县公立医院人员总量备案管理。以床位数为基础核定县公立医院人员总量控制标准,强化全流程管控。纳入人员总量备案管理的人员主要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含临时聘用或勤杂人员。空编主要用于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如医师、药师、技师、护师;其他人员总量内岗位主要用于招聘一般性岗位的护技、医辅人员和用于人才储备。先期以江陵县人民医院为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再全面推开。
(二)出台公立医院人员总量管理系列配套制度。一是完善岗位设置管理。按照人员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置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占岗位总数的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85%。岗位实施全员聘用、竞聘上岗、同工同酬、合同管理,以转换用人机制和灵活用人制度为核心,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二是建立编制管理衔接机制。将“逢进必考”的关口前移,创新“预聘培养”用人机制,对公立医院招聘编外聘用人员,统一纳入人社部门组织的公开招聘考试,录用后由医院培养使用,在医院出现空缺编制后,按规范程序择优纳入编制内管理。三是保障绩效工资水平。全面落实公立医院内部分配自主权,公立医院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进行自主分配,确保公立医院人员总量控制管理内医护“同工同酬”。四是加强保险政策支撑。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在总额范围内,将备案制人员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范畴,增强人才吸引力。
(三)强化县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在江陵县人才办制定的人才补贴政策的基础上,由江陵县卫健局牵头组织医疗机构细化医疗人才考核办法,提升激励机制对医疗人才的吸引力。同时,探索实行高层次医疗人才储备计划。由医院提供实习岗位,与医学生签订医疗人才成长计划及最低服务年限合同。储备人才通过院方认可后,允许参加全县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享受人才补贴政策。同时,强化县公立医院在县域医共体中的龙头作用,加强县公立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统筹管理和技术指导,推动以县公立医院为龙头,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资源整合,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吸引更多专业人才。
(江陵县委编办 供稿)
石首市以“四字诀”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作出了重要部署。石首市委编办积极以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实“摸、调、用、管”四字诀,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机构编制保障。
一是深入调研“摸”编。聚焦制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短板,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聚焦“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在全办大兴调查研究,制定班子集体和班子成员个人调查研究方案4个,明确流域综合治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经济发展部门机构编制工作、机构编制大数据管理平台4.0、市域教联体建设等4个调研项目课题,以表格化、清单化提高调查研究的时度效。目前,已深入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社会执法部门和乡镇等多个单位调研,进一步摸清了“流域治理涉及部门职责职能有待理顺”“经济发展部门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有待优化”“机构编制信息平台部分数据不精准”“机构编制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不足”等现实问题。
二是瘦身健身“调”编。按照“严控总量、统筹使用、有减有增、动态平衡、保证重点、服务发展”的总思路,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财政保障能力,建立行政编制周转池制度、事业编制精简回收制度,统筹盘活用好机构编制资源,实现机构编制资源效益最大化、最优化。印发《关于建立市直部门行政编制周转池的通知》,明确周转池的范围标准、使用条件、管理措施,从25个市直部门调剂31名行政编制纳入周转池,建好行政编制“蓄水库”。开展事业单位机构和编制有效调整,撤并“小弱散”事业单位,整合职责相同相近事业单位,调整事业单位机构11个;实行事业编制应收尽收、统一比例、跨部门调整,精简回收18家事业单位事业编制138名,为推动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保障。
三是服务大局“用”编。充分发挥市委编委会议事协调机构牵头抓总作用,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经济社会发展,依托机构编制大数据管理平台4.0系统,办结机构、编制、人员管理等业务432条,将有限的编制资源充分使用到刀刃上。紧盯经济发展部门编制配备及人员到位情况,向经济开发区、发展、商务、统计、资规、教育、民政、政务服务、乡村振兴等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和基层民生福祉领域增加行政、事业编制72名,有效缓解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部门因满编超编,无人可进、无年轻人可用的发展困境。紧盯服务教育优先发展,稳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以每所学校就高不就低、独立测算的方式核算所需编制,对乡镇寄宿制学校全部按20%的比例进行上浮,同时下放编制分解权限到校;会同教育局合理设置学校内设机构及领导职数,严格控制行政管理、后勤辅助等内设机构的数量和人员比例,进一步充实一线教师队伍;优化部分农村中小学机构设置,将6所农村学校的机构和人员编制纳入当地乡镇中小学校统一管理,减少行政成本。
四是刚性约束“管”编。坚持常规监管、专项监管“两手抓”,通过巡视巡察反馈、群众来信来访、12310举报电话、专项核查等,坚决查处与纠正机构编制违纪违法行为,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混岗混点不作为专项治理、违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纪律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拓宽监管广度,延伸监管深度。坚持机构编制严肃性与功能性“两手硬”,严格贯彻编制就是法制的要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论述摘编》《机构编制工作法规制度选编》,集体研究审议巡察、经济开发、农业农村、应急管理、卫生健康、群团改革等机构管理体制和编制事项40项,严格落实了市直党政机构限额规定,实现行政、事业空编率分别为4.9%、9.4%,切实把机构编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各乡镇办区、市直单位对照“三定”规定制定“1+1+3”工作机制(1个五年规划、1项特色工作、3项重点工作),对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开展电视问政、“比晒争”点评、“五优五差”股室评议和“红黄牌”管理,并把“1+1+3”工作情况与绩效考核、评先表优、提拔重用、部门职能配置和调整机构编制事项等事项挂钩,推动各部门切实提高履职水平、改进工作作风。
(石首市委编办 供稿)
把握规律 创新进取 推动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是提高工作质效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要求。机构编制部门作为党的政治机关、党委办事机构,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部门特质,政治性、实践性、时代性和科学性非常鲜明。我们要准确把握部门特质,认识机构编制工作规律,不断推动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
机构编制部门必须把握五个关系,推进工作有规律。正确把握政治站位和职责定位的关系。站位决定高度,定位决定准度。政治站位高,职责定位才能把得准;职责定位准,政治站位才能立得住,才能行稳致远。正确把握系统谋划和分类推进的关系。系统谋划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分类推进是抓好落实的方法和路径。谋划不系统,就会像无头苍蝇、到处乱撞,推进不精准,再好的蓝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正确把握抓牢基本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抓基本就是打牢基础、巩固底板,抓重点就是牵牛鼻子。脱离了基本面去抓重点,扎不下坚实根基,不掌握抓重点带一般的方法论,工作很难找准突破口。正确把握解决问题和完善机制的关系。事业向前发展,工作往前推进,都是从破解一个个难题、解决一个个问题入手的,在解决问题中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而建立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是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道。正确把握高线标准和底线思维的关系。高线是目标追求,底线是基本要求。守不住底线,就谈不上高线;仅仅满足于底线,就难以有高标准的追求,士气就会滑坡,工作就会掉队,终究也守不住底线。
机构编制部门必须聚焦主业不越位,整合资源有方法。机构编制部门的主责主业非常具体,盘活用好资源,服务改革发展。我们既要专心致志尽好主责、干好主业,确保到位不越位、尽职不越权;也要善于牵头抓总,发挥统筹优势,整合利用资源,推动发展力量“拧成一股绳”。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深化改革中强调机构编制部门协同实施、做好保障,发挥机构编制统筹调配优势,正是机构编制部门职能所在。要坚持用开放的理念深化机构编制工作,把机构编制工作放到改革发展大局中去审视谋划,加大工作透明度,增强改革精准度,扩大社会参与度,在助力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等方面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的体制机制保障和编制资源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