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机构编制网
 
首 页
最新动态 | 政策文件 | 部门“三定” | 行政体制改革 | 区县动态 | 监督检查 | 调查研究
编办概况 | 事业单位登记 | 机构编制管理 | 网上办事 | 自身建设 | 通知公告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荆州市编办 > 自身建设
从阅读中吸取养分
时间:2016-09-19       

浅谈读书

读书是福气。有钱买书谓之福,有时间读书谓之福,有兴趣品书更谓之福。古人云,家虽贫寒,也须留读书之种;人纵富贵,亦当知读书之用。世间但凡有真涵养、高识见、大才能者,无不是苦习读书之业、深懂读书之用的人。

在我看来,阅读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修为。选书如同恋爱,需寻找志趣相投的书籍、文章,否则味同嚼蜡,毫无读下去的动力。读书如同观景,“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不同年纪对同一本书的感悟自然有异。品书如同登高,按照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三境界说,只有把读者的心灵与作者的思维对接到同一个轨道,历经“望尽天涯路”到“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方可体会从最初的领悟到追求直至融会贯通的快慰。

我们可以走出校门,但不应告别书本。亨利威尔逊(Henry Wilson)(187334日至18751122日任美国副总统)是美国废奴运动的全国领袖。在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时说:“我从10岁时作为农场契约徒工离开家到21岁为止,每天我都是起早贪黑、夜以继日的劳作,但在这些岁月里,从来没有在娱乐上花过一美元;我很珍惜时间,就像抓住黄金一样紧紧地抓住了零星时间,不让一分一秒无所作为地从指缝间流走。在21岁以前,我利用零星的时间,设法读了1000本好书。”

书海浩渺,有经典亦有新作。一方面,经典皆有相通之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熟读一本经典,胜过泛读十本书籍。要尽可能地选择政治、经济、历史、管理等方面的经典书籍来阅读,吸取经典的精华,领悟经典的思想,同时勤做读书笔记,在阅读时遇到好词佳句就摘抄下来,加以整理,时常翻阅,日积月累,必会大有收获;在写作时,信手拈来,借石攻玉,既可以增添语句的色彩,也能够提升文章的厚度,可谓一举双得。另一方面,文章合为时而著,要推陈出新,赋予经典以新的生命力。我们应时时关注中央、省委、市委和机构编制领域的新动态、新思维、新词语,使语言储备与时俱进、与时合拍,比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短、实、新”的新文风,力图解决“长、空、假”的问题。在这种新常态下,我们可以看看《人民日报》《湖北日报》评论员文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著作及论述摘编,阅读《习近平用典》《之江新语》《理论热点面对面》等书籍,通过多看多思,学会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写“接地气”的文章,用大白话、大实话、群众语言解惑释疑,用极其凝炼、高度概括的话语直陈要点,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广征博引,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情怀,写出充满吸引力、感染力、感召力的文章,既娓娓道来、和风细雨,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摭谈作文

从古至今,无论督抚幕帐还是党政机关,“笔杆子”都是以文辅政、参谋赞画的重要手段,如徐渭之于胡宗宪、胡乔木之于毛泽东、陈布雷之于蒋介石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做个称职乃至优秀的“笔杆子”,必须从阅读中吸取养分、积累语言,占有丰富的素材,也就是“肚子里有货”。否则空空如也,搜肠刮肚就那么几句话,按照文件精神套下来,常用口号填进去,再剪贴一点领导讲话,加上无关痛痒的数据,拼凑一番就算齐活了,这样的材料肯定是干燥枯索、毫无生气。吴敬梓作为一介落第文人,虽然撰写《儒林外史》痛批万恶的八股取士制度,但也不得不在小说中借他人之口讲出了真话,“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古代士子自开蒙读书到科举应试,通常阅读背诵几十万字的儒家经典,故练就一手锦绣文章的功夫。因此要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就应多阅读、多积累,惟有博览群书,方可杂采众长,有了深厚的积累,写作起来才能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

当我们看到一篇生动鲜明的新闻报道、观点新颖的调研报告、词锋犀利的评论文章,在击节赞叹之余,应该从阅读中获取养分,学习文章的布局结构、描述方法、语言色彩,思考作者对文章架构的妙处。中国著名报人,《文汇报》《大公报》的主笔徐铸成,出道之初,只是上海滩一文不名的小记者,以报界宗师张季鸾的社论作为学习、模仿的对象。他根据每天的重要新闻,尝试着写一篇文章练笔,等到第二天张季鸾的社论出来之后,再拿自己写的与之比较,看看在观点上、语言上有什么不一样,想想自己文章差在哪里,长此以往、久久为功,徐铸成从模仿开始,再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最终成为上世纪40年代著名报人,享誉黄埔两岸。所以,我们在平时阅读网页新闻、党政公文、报纸文摘、微信推送等信息来源的同时,不能仅沉醉于情节或注重于内容,还应留心文章的起承转合、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真正做到读一篇有所得、为我用。

略谈炼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具延展性的文字,即可一字为文,也可长篇累牍。窃以为,语句要让人眼前一亮,得表述准确、入木三分,用最短的话把事情说清。古人素来讲求炼字,著名例句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炼字的目的是增加动感、现场感,所以着重在动词上炼。如杜甫“牵衣顿足拦道哭”七字中四个动词,展现文字的硬度、张力。又如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欧阳修在翰林院时与同事出游。一次,见有匹奔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说:“你们说一下这事。”一人说:“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另一人说:“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笑说:“司马迁如果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史记》。”那二人说:“那你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我们在一目十行的阅读之时,尤要注意作者对细节的处理和对动词的推敲,这些都是整篇文章的点睛之笔。

炼字在写材料特别是草拟标题时经常遇到,有时需要虚实对仗,虽说不如骈文那般工整,也得细心斟酌。比如,“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内涵、遵循新要求”,字数上都是五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说“转变政府职能扎实推进改革落实民生需求”乍一看,挺工整,其实细细推敲,“转变”和“扎实”并不协调,可以把头两个字都改为动词,变为“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各项改革、落实民生需求”。此类诸多例子,大家读到领导讲话、重要文件时应注意观察,起草者在用词上一般会注重虚实对应。这样做并不是重走党八股的老路,而是通过简短的语句使文章更有气势,主题更为突出。若有兴趣,可以读读清代李渔的《笠翁对韵》,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可以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好文章,对一个事物或事情的描写,多半不会出现相同的词语,如在长年阅读里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并能够熟练的驾驭它,提笔撰文便纵情挥洒,恰如满汉全席108道菜肴,没有一道菜重复,读来老辣厚重、意犹未尽,倘若兼有炼字功夫,更怀春秋笔法,那么平白无奇的事物,叙述起来也会引人入胜、津津有味。

写作是机关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阅读是提升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斯而已。(荆州市委编办 江子嵩)
荆州市机构编制网

电话:0716-8451160 传真:0716-8451160 电子邮件:jzswbb@163.com
荆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 免责声明 | 鄂ICP备13014963号
Copyright © 2013-2013 www.hbjzsbb.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