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梅县委编办会同黄梅县教育局,紧紧围绕如何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以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推行“一校制”“学区制”管理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切实管住管好用活机构编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一校制”让城郊薄弱学校焕发活力。
为落实国家、省、市教育部门关于集团化办学要求,黄梅县根据本县城乡学校布局情况,依托县实验中学、县第五小学和县第七小学等3所城区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城郊县滨河中学(原杉木乡中学)、杉木乡中心小学、杉木乡文沟小学、杉木乡王寨小学和濯港镇十里益海小学等城郊薄弱学校试点推行了“一校制”管理改革。将县滨河中学纳入县实验中学,将杉木乡中心小学、文沟小学、王寨小学纳入县第七小学管理;将濯港镇十里益海小学与纳入县第五小学管理,分别采取委托式“一校制”管理,将上述农村中小学作为县实验中学、县第五小学和县第七小学等城区中小学的分校区,建立了“五统一”管理机制,即班子统一配备、师资统一调配、教学统一管理、财务统一管理、质量统一检测。
二、“学区制”给农村学校带来生机。
当前,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教育明显失衡,老百姓不满意。为有效改变这一局面,黄梅县全力推进“学区制”办学模式改革,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以乡镇为单位,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原则,以“乡镇中心小学+农村完全小学+农村教学点”或“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农村完全小学+农村教学点”为方式,全县各农村中小学共整合为35个学区,各学区实行统一作息时间、统一课程表、统一教学计划和进度、统一安排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统一组织教学质量检测、统一对教师考核的“六统一”管理模式。
三、机构编制为教育均衡发展保驾护航。
根据上级关于义务教育学校机构编制管理要求和“一校制”“学区制”改革需要,黄梅县委编办、黄梅县教育局两部门主动作为,采取师生比、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进行了重新核定,并建立了教育系统人员编制“总量控制,三年一核,动态调整,年度微调”的管理机制。黄梅县教育局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每学年根据学校学生、班级数量变化和教育教学改革任务等情况,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分配方案报县委编办备案后实施。每年根据全县中小学校生源变化情况,黄梅县委编办按照“退一补一、缺额全补”原则及时确定每年教育系统教师招聘用编计划,全力保障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同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全县各公办学校教辅、安保、校医、后勤保障服务等人员聘用问题。
改革,即是“破”与“立”的过程。为让各项教育体制改革做到“真改”“实改”,改出成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黄梅县委编办、黄梅县教育局始终坚持“初心不移,使命不忘”,积极探寻教育系统机构编制管理的新思路,为擦亮“黄梅教育”品牌提供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黄梅县委编办黎鹏程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