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宜城市教育振兴,宜城市委编办坚持将教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编制资源使用效益,有力促进教育系统化解大班额、大校额,提升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教师编制保障有力。一是全面摸清底数,在“谋实”上下功夫。由宜城市教育局组织实施,要求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报送各自学校规模、班级数、在校学生数及教职工实有人数等数据信息。市教育局组织专班对汇总数据逐校进行核实,确保信息全面真实准确。结合中小学校、幼儿园摸底情况,由市教育局按照核编标准进行初步测算,提出全市各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核编建议。二是深入基层一线,在“校准”上动真格。市委编办联合教育、财政、人社部门组成专班,采取现场查看在班学生数、查询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新华书店购买教材数据等方式,对相关情况进行抽查,确保数据真实无误。结合抽查情况,严格按照标准对全市中小学、公立幼儿园教职工编制进行测算。同时考虑原教管会管理人员因素,在全面达标的基础上,核增50余名事业编制供市教育局统筹使用,充分保障乡镇中心学校用编需求。三是破除思想坚冰,在“放权”上做文章。根据“市管校聘”改革精神,编制部门只核定教师编制总量,确保各学段全面达到国家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明确具体分解工作由市教育局承担,到市委编办备案即可,充分调动教育部门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让内行人办内行事。
以人为本、戮力同心,队伍建设坚强有力。一是加大招聘力度,下好先手棋。依托大数据平台,细致分析每个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学科设置,科学核准用编计划。根据教师年龄老化的实际,2023年继续核准用编计划,及时补充新鲜血液,为深化“市管校聘”改革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同时,创新招聘形式,坚持社招、校招“两条腿”走路,挑选业务骨干参与校园招聘,现场解答编制政策,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政策支持。二是聚焦城乡交流,唱好重头戏。针对“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引不进、下不来、留不住”等问题,采取定向交流的方式,8所市直中小学分别联系8所乡镇中小学。支教交流教师只改变工作岗位,不转关系,解决交流教师的后顾之忧,为期1至3年。鼓励乡镇教师到城区跟岗交流,派出学校精心选派,接收学校做好传帮带,确保乡镇教师进城交流期间学有所获。三是体现人文关怀,奏响协奏曲。市委编办与教育、人社、财政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为“市管校聘”教师保驾护航。根据改革要求和交流结果,由教育部门呈报后,编制、人社部门共同行文,及时理顺关系。人员关系未调整的城区支教教师,由派出学校为每人每年报销一定的交通费用,并为其购买意外保,按政策享受农村教师津补贴和乡镇工作津贴,通过全方位保障,最大程度解除教师顾虑。
分类施策、精准滴灌,消除大班额措施有力。一是改建与新建同步,解决好“数量”问题。强力推进实施雷河中学迁建项目,加快推进腊树小学、窑湾小学新建综合楼项目,谋划推进宋玉中学新建教学楼项目,三大项目完成后可分流城区初中生1180人、小学生660人,新增学位940个,届时根据最新在校学生数,动态调整相关学校核定编制,使教师编制更加匹配学生数量。二是强校与普校结对,解决好“质量”问题。加快推进教联体建设扩面提质,新组建三个“一校制”融合教联体:实验小学和龙头村小学教联体、南街小学和窑湾村小学教联体、西街小学和腊树村小学教联体,以此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弥补城区学校场地和校舍不足,助力化解城区学校大班额。三是大校与小校区分,解决好“成本”问题。针对大班额主要集中在城区学校的现状,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制定城区学校化解大班额措施,坚决不搞一刀切、粗放式扩张。对于有富余教室、场地比较充足的学校,及时增设班级,将教师用编计划向此类学校倾斜,助力大班额校内化解;对于场地有限、无扩容空间的学校,组建教联体,实行“一校两区”,教师统筹调配使用,学生统一分配,确保按要求完成化解任务。(宜城市委编办杨章成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