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麻城市委编办对标省、市关于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工作要求,找准定位,用好用活机构编制政治资源,发挥机构编制工作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服务民生上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机构编制工作创先争优奋斗目标,在探索现代化建设路径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坚持思想引领,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一是围绕“学什么”,梳理清单制定计划。坚持“思想引领、学习在先”,以党的二十大、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各级党代会、“强县工程”、乡村振兴、共同缔造活动的重要精神为主要内容,制定学习计划,让全办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思路清、方向明”。 二是围绕“怎么学”,丰富载体狠抓落实。利用室务会、支部主题党日、理论中心组、交流研讨等学习平台,组织集中学习,结合机构编制工作实际,找准政策支持的依据和发展目标的定位。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既到兄弟县市编办学习取经,又加强与省委编办、黄冈市委编办沟通请示,增添工作动力,明晰方法路径。三是围绕“如何干”,加强谋划找准定位。认真研读中央、省、市机构改革、机构编制重要会议、讲话、文件精神,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目标与市委中心大局的深度融合,树立“争排头”的工作目标,统筹谋划好机构编制重点工作和改革任务,推动机构编制服务中心、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向纵深。
紧扣中心大局,推动业务工作做实做优。一是深入调研,认真做好党政机构改革准备。抓好新一轮机构改革前期调研,主动听取部门意见建议,重点做好科学技术、大数据管理、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老龄工作等重点领域摸底工作。围绕日常工作中暴露出职能分工问题,重点做好农村宅基地管理、小区物业管理、应急救援职责分工、建设领域执法职责分工、市校合作等职能优化调整。积极稳妥推动乡镇综合执法改革,完成16个乡镇综合执法中心的机构设置、“三定”规定、人员配置、执法事项委托与承接、机构挂牌、办公场所建设、法人登记、执法业务培训等工作,联合司法部门跟进和督办乡镇综合执法中心执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二是大胆探索,扎实做好事业单位优化调整。加大对“小、散、弱”事业单位的整合力度,按照“撤一建一”、“撤多建一”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优化调整,探索组建多式联运服务中心、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中心、养老指导服务中心、中医药发展中心、空间规划研究中心等服务全局、服务中心的事业机构,为强县工程、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工作再添动能。三是积极主动,切实做好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系列改革。为解决教育资源配置“均衡难”等现实问题,推进融合型教联体改革,完成初中、小学、幼儿园三个学段共27个融合型教联体的组建工作,围绕教联体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开展调研,跟踪出台措施,确保“教联体”改革成果获得群众好评。面向卫生健康领域,探索推动紧密型“医联体”改革,组建以市人民医院为总牵头医院的市、镇(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市域紧密型医共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
围绕规范建设,推动干部能力提质见效。一是坚持从高设标,从严规范内部管理。新制订编办室务会制度、调研制度、干部请假报告制度等,及时修订其他各项制度,确保制度健全、管理严谨。高质量开展好编办的主题教育,抓实主题教育学习、检视、整改。创建“红旗支部”,开展 “一创三提”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即“机构编制创先争优,提升个人能力、提升工作效率、提升机关形象”。以“清廉机关”创建为载体,高标准落实从严治党各项工作责任,持续抓好违规吃喝整治,注重强调8小时之外教育,倡导党员干部净化“三圈”,不定期开展廉政谈话,真正做到相互提醒、警钟长鸣,树一身正气、展编办形象。二是创新担当作为,全面提升工作成效。充分发挥编办参谋助手作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矛盾集中区开展调研,找出问题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提供支撑。锚定年初既定的工作目标,积极参与全省、黄冈市机构编制“五重”工作“揭榜挂帅、比学争先”活动,在机构编制联合监督检查、属地事项管理、事业单位登记预警等项目取得了一些成果。组织开展一批业务流程再造,系统梳理业务承办股室、审批权限、办事流程、工作时限、资料模板、批准形式等要素信息,编印《麻城市机构编制业务办理指南》,全面提升全市机构编制工作“底板”。三是坚持标本兼治,抓实省委巡视问题整改。结合巡视检查情况,建立超编超职等问题台账,逐个部门下发整改通知,进行跟踪督办,确保问题整改按时销号。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认真研究、发现、总结现行制度管理漏洞,探索机构编制周转、消化后回收编制等办法,不断健全、规范、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和机制。对整改效果不好相关情形,积极向编委领导请示汇报,加强与纪检、组织、财政、人社等部门沟通协调,出台《机构编制联合监督检查办法》,强化部门联合督办,努力化解机构编制方面遗留问题。(麻城市委编办王兴武、杨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