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机构编制网
武汉市机构编制网欢迎您!  
首 页 |  政策法规文件 |  机构编制管理 |  审批改革 |  调查研究
行政体制改革 |  事业单位登记 |  监督检查 |  自身建设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武汉市编办 > 调查研究
编制管理科学化 效益发挥最大化
时间:2013-08-01              

  编制管理无疑是机构编制部门的核心业务,那编制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管好编制、用好编制、发挥编制使用效益最大化呢?以下是我作为机构编制部门一名工作人员的一些思考。

  一、如何理解编制的内涵

  编制通常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由财政拨款的编制数额由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确定,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根据编制调配人员,财政部门据此拨款。编制作为党和政府重要的执政资源,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体制机制保障作用,它也有广义、狭义之分。比如,目前“以钱养事”、编外聘用、人事代理等用人方式大行其道,但我认为,只要是需要财政出钱供养的人员都算是使用了编制,只不过我们编制部门管理更多的是传统意义上狭义的编制,而“以钱养事”、编外聘用、人事代理等用人方式其实使用的是广义上的编制。

  二、用更严、更细、更科学的制度、标准来管好编制、用好编制、发挥编制使用效益最大化

  在编制总量控制的前提下,为了管好用好编制,必须盘活编制,而要盘活编制又必须制定出一套比较科学的编制核定、调整标准。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探索机动编制的使用

  根据以往的经验,确定和调整部门的编制主要依据三点:一是根据上级或中央的政策;二是历史状况。主要考虑以往的人员编制情况,进行综合权衡;三是根据上级下达的编制指标和根据领导的意图。这三条基本上都没进行各部门工作量测量,也无所谓工作量与人员数量匹配。总之,都没有进行科学的作业研究。这样核定的编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显得缺乏科学性和令人信服的标准,所以我们机构编制部门如果要想调整某个部门的编制,自然就是阻力重重了。

  古人云:不患寡患不均,其实编制的多少不是最重要的,是否觉得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才是最重要的,因而我们一方面需要通过公正公开的操作来调剂编制,笔者建议我们机构编制部门在下一轮机构改革时,为每个行政、事业单位核定编制时可以特意核定一种名叫“机动编制”的编制,其数额大概占原本为该单位核定编制数的5—10%,这种“机动编制”从一开始就规定由机构编制部门掌握,根据工作任务的变化经常性地、随时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调剂。当然也可考虑不必等到下一轮机构改革,现在就可制发文件,将每个单位编制数的5—10%核定为“机动编制”,统一收归我们编制部门掌握,因为这是按统一标准进行的操作,估计阻力不大,而且也不会违法国家大的政策。据了解,武昌区已在探索机动编制的使用,建议市机构编制部门去总结、提升、推广。

  (二)建立相对科学合理制度、标准来管理、调整编制

  我们可以试图探求一些量化的编制标准,既然一个城市的编制总量,可以考虑国土面积、户籍人口总量、外来流动人口数量、GDP、财政收入等因素来建立一个相对科学的函数公式,一个单位的编制也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多少、工作量、审批数量等来建立一个函数公式。这样一来,如果审批数量减少了编制就应相应减少。再比如与市治庸办、行政投诉中心等单位合作,发现有单位上班迟到、脱岗、上班不务正业等现象都应与调减编制挂钩。此外我办也可学习新加坡等国家的做法,通过去各单位实地考察、暗访等方式来量化记录各单位的真正的工作量,这样一来,如果发现工作量不饱满,调减编制时我们就有了依据。也可考虑将编制动态调整制度化,比如厦门市每年都会根据学生数等指标,为学校重新核定一次编制,我市可以参考。

  另据了解,福州市已经探索建立了一套相对比较科学的编制核定的规范性制度指标体系,实行了编制核定的精细化管理。福州市编办对事业单位编制的核定等工作会按照工作时间、工作路程等工作量指标进行细致的调研。比如对医保中心编制的核定,会考虑窗口8小时工作时间、计算机房24小时工作时间,调研人员的调研路程等指标来综合核定。再比如对学校的编制核定会把工作具体到去教室清点学生人数、看学生收费发票等。福州市坚持科学化、公开化操作核定编制工作,还曾出现过某个单位来报告只要求核定20名编制,编办经过科学核定却核定了25名编制的情况。这样细致、科学、公开地核定出的编制就自然不得不令人信服了。这些经验值得我市借鉴。

  此外,我办还可进行职能履行情况考评,不仅看工作量、还要看工作质量,及群众对各部门职能履行的评价如何,因为有些单位原本正事不足,为了证明自己不能被撤销或不能减编,就故意找事,瞎折腾,属于越忙越添乱。对此,我们可以采取由各部门的服务对象参与的方式,请他们就服务质量打分,并就如何在一定的编制总量内进行分配提出意见,这样发动群众的智慧也可以帮助我们核定的编制相对更科学一些。

  (三)转变职能有助于用好、用活编制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包括我市正在推进的公共管理事项的改革已经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突破口。只要这些职能转变到位了、干预经济等不该管的事不再管、不该审批的不再审批,加上如果我们重拾我党的法宝:发动群众,激活民间组织等群众力量,自然政府部门目前承担的事情就可减少很多,各个单位才可将有限的编制资源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

  此外,政府机关要改善内部管理,注重战略设计,抓好科学决策。有言道:“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腐败”,此话也应该有一定的道理,比如目前我市各部门正在忙于向组织部门、编制部门、人事部门同时报送软件、文字等核查资料,其实这三家是否可以共同开发一个共享软件呢?如果可以的话,就可以大大节约人力物力;另据了解,有的单位内部各个处室之间的信息也不共享,让来办理手续的单位跑很多冤枉路、做很多重复的事。

  包括我们机构编制部门本身也应转变职能。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根据目前编制使用状况的新情况,统一将“以钱养事”、编外聘用、人事代理等这些“广义上的编制管理”也纳入管理范围。否则“广义的编制”必将泛滥,而一旦“狭义的编制”被“广义的编制”挤占,最终必将导致编制管理的本质上失控。

武汉市机构编制网

电话:027-82410100
武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 免责声明 | 鄂ICP备 13001211号
Copyright © 2013-2013 www.whbb.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