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切实为基层减负。孝感市立足实际、找准定位,聚焦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的问题,拿出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招、硬举措,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孝感实践提供坚强机构编制保障。
一、注重顶层设计,为基层治理“通路保畅”
对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成效。一是统筹联动建机制。在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市委书记任总召集人,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任召集人,构建市、县两级书记亲自抓、各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二是明晰责任抓落实。制定印发《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责任分工》,明确19家牵头单位,分解7个方面、20项、48条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和完成时限。三是定期调度强问效。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和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作用,每月梳理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的困难,跟踪督办进展情况,推动为基层减负赋能落实落地。
二、注重职能优化,为基层治理“夯基垒台”
紧扣基层迫切需要,立足高效便民,调整完善乡镇(街道)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夯实基层治理根基。一是优化机构设置为基层增效。聚焦乡镇(街道)基层党建、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等主要职能,精简设置乡镇(街道)工作机构,在规定的机构限额内统筹设置内设机构和事业单位“六办(五办)三中心”,为乡镇(街道)规范履职搭建“四梁八柱”,真正实现简约高效便民。二是深化乡镇综合执法改革为基层赋能。针对基层执法“看的见管不着”问题,全面深化乡镇综合执法改革,推动执法关口前移,执法重心下移。指导各地乡镇统一设置“乡镇综合执法中心”,制定乡镇综合执法工作制度和协调管理实施办法,强化乡镇对综合执法工作的统一管理职权,真正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三是规范派驻机构管理为基层聚力。乡镇(街道)统一设置公安、司法、市场监管、资规、财政等5支延伸派驻机构外,不再设置其他派驻机构。加强县直部门派驻机构及人员管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司法所建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赋予乡镇(街道)对派驻机构人员行使协调、管理、考核等权力,实现对派驻机构人员的双重管理,强化乡镇(街道)统筹协调力度。
三、注重源头治理,为基层治理“轻车减负”
加强对基层“文山会海”、机构挂牌乱象、属地责任滥用等问题整治,积极为基层松绑减负。一是精简议事协调机构。为解决因议事协调机构过多导致的“开不完的会”、“填不完的表”等问题,推动议事协调机构“瘦身”,精简市县议事协调机构1039个。按照严控规模、合理布局、加强管理的原则,进一步规范管理议事协调机构,市级层面严格控制在30个以内,县级层面严格控制25个以内,乡镇(街道)一律不设议事协调机构,促进议事协调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运行更加高效、管理更加规范。二是清理规范挂牌。组织动员乡镇(街道)自查、实地督导,全面开展乡镇(街道)挂牌清理工作,全市108个乡镇(街道)共清理各类不规范挂牌1400余块。严禁以资金、项目、考核等要求镇(街)对口设置机构或加挂牌子,以挂牌形式随意给基层摊派任务、转嫁责任。三是探索履职清单。通过领导带头学、专题研讨学、集中交流学等形式,深入学习中省关于履职清单的政策文件精神及试点省份先进经验,明确清单编制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深入属地乡镇(街道)实地调研、研究有关试点省市拟定的履职事项清单,分析研判现行权责清单,为乡镇(街道)履职清单启动工作摸清底数。
四、注重盘活资源,为基层治理“壮马赋能”
坚持“减上补下、保障基层”,推动资源力量下沉,有效破解基层治理人才资源匮乏等堵点难点问题。一是推动资源力量下沉。市县机构改革期间,市级向孝南区调剂补充编制79名,有效缓解孝南区管理任务重、执法力量薄弱的问题。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在县乡行政编制总量内进一步优化乡镇编制配置结构,推动事业编制向基层调剂补充,加强乡镇事业编制资源保障,增加乡镇事业编制192名,全市95个乡镇“三中心”事业编制达到2396名,保障平均每个乡镇事业编制25名以上。三是畅通交流渠道。为打通工作人员交流通道,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全市拿出不少于30个岗位计划从村(社区)干部中定向招录乡镇公务员;支持大悟县、孝昌县等2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设发展,组织面向退役士兵、当地在编在岗3年及以上事业编制人员和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定向招录公务员;以“自主选岗、公开考试”的方式,开展公务员比选调配工作,拓展干部交流渠道,充实基层人员力量,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撰稿人:市委编办邬强 谭婳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