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应对中小学教育编制需求增长过快压力,宜都市围绕“优化教育编制资源配置”主线,以“办学改革、内部挖潜、银龄补充、社会助力”为抓手,积极盘活编制存量、有序扩大编制增量,着力破解教育编制紧缺难题,不断提升教育编制资源使用效益,助推该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实行办学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学校高质量发展。立足宜都义务教育学校实际,以“共同缔造”理念为引领,本着“合作、交流、共享、发展”等原则,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1+N”结对共建以城区学校为“火车头”的城乡学校发展教联体,充分发挥牵头学校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牵头学校与共同体学校文化品牌、管理理念、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的互通互认和常态共享,推动宜都市优质教育集群式发展。目前,已创建以宜都一中、市外国语学校、清江小学等为牵头学校的12个城乡教联体,城乡覆盖面达100%。通过城乡协同、抱团发展,推动了校际资源共建、师资共享、学生共育、质量共赢,实现了公共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
二是坚持内部挖掘潜力,提升现有编制使用效益。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建立中小学教师“以县为主”的统筹调配管理体制,引导县域内教师校际间合理流动。推行教师交流常态化,每年选派教师交流,推荐城区学校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学校后备干部和年轻教师到城区学校挂职锻炼和跟岗学习,教联体学校教师跨校、跨区域流动;开展师徒结对,鼓励教联体学校教师定期到牵头学校学习交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实行“流动”教学,统筹优质教学资源,在教联体内定期开展学科送教活动,为部分教学中断学校提供“走教”服务,实现教联体学校内教师“互派互认”、学校“互帮互助”,提升现有教育编制使用效益。
三是争取“银龄讲学计划”,返聘部分退休教师。为缓解中小学教育编制紧缺现状,深入实施“银龄讲学计划”,返聘部分已退休、身体健康、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到义务教育学校从事紧缺学科教学,有效缓解部分学校优秀师资总量不足、教学结构不合理等突出矛盾,帮助学校提升了教学水平和育人管理能力。2022年,全市共有8名银龄讲学计划教师。
四是引入社会骨干力量,充实专业化师资队伍。为改进学校管理,提升学校服务效能,对部分学生少、体音美等学科配套困难的学校,增加教师补充渠道,鼓励社会个人、组织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参与学校教学与管理。目前,宜都市杨守敬小学、宜都市陆城一小、城南小学、清江小学等都引入足球、篮球、乐器、书法等各式各样的社团和教练,利用社会化场地资源、活动设施、人员教练等实施部分教育教学活动,有效解决了体音美等教师人员配备不足问题,弥补了特定教师编制紧缺问题,充实了学校师资力量。(宜都市委编办 来梦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