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十堰城区“入学难”、“大班额”问题,十堰市委编办坚决扛起作为党的机关的政治责任,立足自身职责,以省委编办“五重”工作为抓手,通过“跨区域调编、‘周转池’蓄编”的方式,破解机构编制总量控制与教育事业发展用编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为推动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是深入调研,全面摸清底数。揭榜项目后,市委编办及时印发《大调研方案》,调动全办人员成立三个调研组,由办领导班子亲自带队,分赴市直学校和各县(市、区),主要针对市直各学校、各县(市、区)学生增减变动、适龄学生市域内流动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先后调研走访学校65所,召开各类破题座谈会30余场,为制定政策、项目破题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二是细致研判,探究解题方案。市委编办牵头,组建由教育、公安、卫健、统计、人社等部门组成的数据分析、论证专班,对全市适龄学生流动、学籍档案、未来人口出生变化、人口流动趋势、每年城区新增学位、编制需求等进行科学分析、系统预测、充分论证,对问题进项深刻剖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报告。
三是挖潜创新,跨域调整编制。在不能突破全市编制总量控制“红线”的前提下,十堰市眼光向内,确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从挖潜全市编制存量入手,创新教师编制保障模式,印发《中共十堰市委编委关于创新编制资源管理保障基础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十堰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跨县域调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根据各县(市、区)流入城区学生数,按照师生比小学1:19、初中1:13.5的标准测算后,按70%的比例跨区域调剂1500名事业编制统一纳入单列管理,专项用于各县(市、区)间横向调剂,保障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用编需求。
四是按需保障,精准投放编制。受城镇化不断推进的影响,教育编制矛盾越来越集中于十堰市和各县(市、区)主城区,十堰市结合人口流动、新增学位等因素,精准投放周转的教职工编制,确保用编需求。今年3月,十堰市委编委印发《关于向茅箭区下达周转编制的通知》,从教职工编制“周转池”支取220名事业编制,专项用于该区解决教师编制不足问题。下一步,将深入调研,全面了解掌握主城区教职工编制缺口,及时投放周转编制,充分发挥周转编制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