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
站内搜索: 搜 索
首 页 编办概况 | 最新动态 | 通知公告 | 监督检查 | 行政体制改革 | 机构编制管理 | 事业单位改革 | 自身建设 | 讨论研讨 | 重点专题 | 资料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潜江市编办 > 重点专题 > 年度报告专栏
潜江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办公室2014年度报告
时间:2015-06-26              

 

事证第142900500800号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2014年度

 

 

 

 

 

 

 

 

 

 

 

   单 位 名 称 潜江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办公室

 

 

定代表        曹    参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 位

法 人

 证书》

登 载

事 项

单位名称

潜江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办公室

宗 旨 和

业务范围

负责研究提出全市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重大问题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建议;制定转型工作方案并指导实施;争取国家和省对此工作各方面的支持。

 

住    所

潜江市园林南路31号

法定代表人

曹  参

开办资金

2万元

经费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潜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资  产

损  益

情  况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0.8

1.2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4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  况

2014年我办严格执行《市发展改革委工作规则》及办公室《工作规则》,各项制度均得到较好的落实,没有违反两个《规则》的情况发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业务活动开展情况

(一)培育替代产业,加快产业转型

我市产业转型按照资源接续渐替、产业循序渐转的思路,以地下丰富的盐卤资源作为主替代资源,从主要依靠石油开采逐步转型为以化工医药、纺织服装、冶金机械和农产品加工为支柱,以家具制造、食品加工、高新技术为新兴,以现代服务业为配套的多元化替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由“重”转“轻”、科技含量由“低”转“高”、产业规模由“散”到“聚”。

(二)加大民生投入,切实抓好民生改善

在中央和省的支持下我市整合筹措资金,切实加大民生投入,扎实为民办实事,重点推进棚户区改造、社会事业发展、公共安全管理等问题。

(三)开展环境治理,推进区域生态修复

在获批资源枯竭城市以来,我市以油田矿区环境治理、区域生态修复和改善城乡环境为重点,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区域生态修护取得明显成效。

(四)制定工作机制,谋划转型发展布局

1、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潜江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并落实了办公室工作人员,明确了职责,有力促进了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各项部署和工作任务的落实。

2、完善政策规划。为了更好地落实《潜江市城市转型发展规划》,我市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完善相关规划。

3、优化产业布局。我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区域产业布局定位及做好工业项目入园备案工作的意见》, 进一步明确了园区的产业布局定位。同时,建立了项目入园专家评审和部门并联会审制度,由市发改、财政、经信、国土、规划、环保、招商等部门组成项目并联会审专班,按照园区产业布局定位和现行产业政策规定,对项目进行并联审查,以亩平投资强度和税收额度为标杆,确保入园项目质量,目前,全市园区正在构建工业入园、一园一业、横向成群、纵向成链的产业格局。

(五)创新合作方式,推进油地融合发展

1、健全油地合作机制,提升区域融合水平。成立了潜江市·江汉油田季度联席会议工作组,解决双方共同关切的转型各项问题。

    2、健全服务油田制度,推进油田内部转型发展。市政府及相关区镇处成立“支油办”,市直经济社会管理部门在油田矿区设立直属分支机构,切实加强

油田的对接服务,推进油田内部转型发展

3、创新工作方式,加快城矿乡统筹发展。以建设城矿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在新城区规划建设一批高质量服务业项目,积极承接江汉油田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加快油地城区连接融合,将我市新城区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地和油田机械产业加工研发基地。

(六)坚持制度监管,充分发挥中央资金使用效益

1、从人大立规入手,完善监管程序。人大常委会专门制定了《关于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监督办法》,明确规定了专项资金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若干意见》的要求,重点用于完善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市财政部门按照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和量入为出的原则,并结合市发改委提出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年度投资安排计划,适时编制专项资金支出方案,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

2、从项目管理入手,确保资金投向。获批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以来,国家和省在政策资金上对我市给予了大力支持,仅2014年中央财政就拨付资源枯竭型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共26036万元,充分发挥了中央资金“杠杆“作用,有效促进了我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替代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修复、民生改善等重点问题。上述资金按“专款专用、财政监管、人大监督”的原则,加强资金的管理,确保资源枯竭型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发挥效益,有力促进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从项目审计和后评估入手,提高项目绩效。市政府制定《潜江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规定在每年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使用后,由市发改、审计、财政等部门组成项目绩效考核专班,对安排了转移支付资金计划的项目单位进行审计考核,实行项目后评估,考核结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以确保中央资金发挥应有效果。

二、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办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若干意见》、《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及省政府实施意见,紧紧围绕“冲百强、当先行、建明珠”的目标,积极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以培育替代产业为核心推动经济转型、以民生改善为根本推进社会转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动生态转型,多元化的替代产业体系已初具雏形,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取得良好成效。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4.2亿元,同比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5.69亿元,同比增长1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2.3亿元,增长21.7%;地方财政收入45.1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7亿元,同比增长16.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1亿元,增长13.4%。

1. 2014年,石油开采业占工业总产值14.2%比上年下降9.4个百分点;四大传统替代产业加快发展,同比增长22%,占工业产值比重达到70%,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比,其中作为主导替代的盐化工产业上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三大新兴替代产业势头强劲,同比增长27.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的达到8.4%,比年提高3.2个百分点工业轻重结构进一步优化,轻工业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

2. 2014年,我市以潜江经济开发区、江汉盐化工业园这两大化工产业区为依托,以化工产业链循环发展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工程投资70亿元中石化无机化工产业基地投资60亿元晋煤集团煤盐结合循环经济产业园、投资30亿元的盐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锡太化工、可赛化工、富阳化工、新硅科技、新亿宏化工等一大批盐化工配套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我市盐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初现雏形。2014年盐化工以及配套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0亿元以上,占化工医药板块产值比重达到50%。

三、进一步推进转型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1.传统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任务繁重;

2.替代产业发展规模不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新兴替代产业仍需大量投入,盐化工替代产业规模偏小等问题仍较突出;

3. 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仍然繁重;

4. 江汉油田民生保障仍然任务艰巨。

四、下一步打算

(一)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努力打造经济升级版

继续开展大园区整合发展,夯实产业发展平台,围绕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实施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加快大园区建设步伐。

(二)坚定不移推进投资结构优化,努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围绕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的整体要求,切实抓好城市转型项目的实施。

(三)坚定不移推进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城市

推进规划升级,按照“四位一体”的原则,推进全域规划。编制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保规划等,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国土空间布局、城乡建设布局。

(四)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加大生态修复力度

重点围绕因油气开采引发的环境问题和发展化工等替代产业产生的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建立有效的环保投融资机制,积极支持我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五)坚定不移推进社会管理转型,努力建设幸福潜江

扎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小额创业信贷和建设劳动力需求量大的重大项目等方式,逐步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加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人员的就业帮扶工作。

 

相关资质

认可或执

业许可证

明文件及

有 效 期

绩 效 和

受奖惩及

诉讼投诉

情    况

2013年度,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年度绩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

用 情 况

填表人:李萌萌    联系电话:18674146821     报送日期:2015年3月15日 

 

联系地址:湖北省潜江市  邮政编码:433199
电话:0728-6242016 传真:0728-6242016 电子邮件:qjsjgbz@163.com  投稿邮箱:qjsjgbz@163.com
潜江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 免责声明 | 鄂ICP备13014462号
Copyright © 2013-2013 www.qjsbb.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