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委编办以“三张清单”的成功编制作为松绑减负、提质增效的新起点,精准把握加快履职事项清单运行的“四道关”,通过宣传培训、靶向发力、协同共进、监督评估等举措,推动清单从“纸面规定”到“落地实践”,使清单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金钥匙”。
把好“指导关”,推动清单在“实”处发力。为保障清单在各乡镇(街道)顺利运行,帮助基层干部熟练掌握清单内容,切实提高对清单的接受度,工作专班持续加强指导力度。一是强化清单宣传。利用政务服务网、公众号、便民大厅公示栏等各种形式宣传“三张清单”内容,方便群众随时随地查阅。同时,各地通过党政班子会、机关干部大会、专题工作会等开展学习和安排部署,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清单真正落地运行,实现“照单履职、按图索骥”。二是组织专题培训。培训聚焦清单核心内容,对“三张清单”的分类和事项进行再研究、再细化,逐条讲解事项的“来龙去脉”,逐项落实到办、中心、队,实现职责事项条条有认领,件件有落实,推动形成“人人懂清单、事事循规范”的工作格局。三是优化工作流程。聚焦群众办事高频事项,系统梳理工作流程,编制标准化流程图,将复杂程序简化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操作指南,让履职事项清单成为基层干部的工具书。同时通过张贴二维码,让办事群众快速知晓事项办理岗位人员和需要准备的相关材料,提升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
把好“分解关”,推动清单在“细”处落地。建立履职事项与乡镇(街道)岗位管理的衔接机制,按照“因事设岗、依责定岗、人岗相宜”原则,将履职事项精准分解到机构、岗位和人员。一是按事项明确承办机构。围绕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等9类履职事项,对乡镇(街道)“六(五)办三中心”和派驻机构进行功能再整合,逐一明确履职事项的承办机构,搭建与市直部门“一对多、多对一”的业务协同链条,保证基层事务有人管,打通上下联动的顺畅渠道。二是依清单细化岗位职责。结合乡镇(街道)履职事项,研究制定标准化的干部岗位职责目录,统一设置68个乡镇(街道)岗位,将清单事项颗粒化分解至各岗位,实现履职事项与具体岗位的精准对接,推动形成“权责到岗、岗位到人”的扁平化管理模式,让基层干部清楚“干什么、怎么干”。三是破界限优化人员配置。打破行政与事业编制的岗位壁垒,统筹调配“人、岗、事”资源。针对经济发展、平安法治、城乡建设等任务较重的履职事项,实行“多人一岗”,集中力量办大事;对于民生服务、文化旅游等履职较细的事项,实行“一人多岗”,灵活应对需求,最大限度提升人岗适配度。
把好“保障关”,推动清单在“强”处赋能。按照“权责匹配”原则,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为乡镇(街道)履职提供坚实保障。一是充实基层力量,夯实履职基础。通过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退役士兵安置等渠道,为乡镇(街道)充实人员力量,确保编制资源与乡镇(街道)履职需求相匹配,让基层有足够力量承接清单事项。二是梳理赋权事项,提升治理效能。以清单为基础,组织乡镇(街道)系统梳理出市容市貌的监督管理及随意倾倒、堆放生活垃圾等行为的行政检查、行政处罚事项105项,拟通过法定程序明确赋权范围,以更高效直接的管理为基层治理赋能。三是健全保障机制,确保权责统一。严格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上级部门向乡镇(街道)下放事项时,同步划转相应的工作经费、资产和技术支持,避免出现“责任下放、资源不配套”的情况。
把好“监督关”,推动清单在“严”处见效。构建“考核+监督+评估”的闭环管理体系,确保清单执行全程可控、落地见效。一是聚焦核心职责,优化绩效考评。结合履职清单中的重点任务和核心指标,系统优化2025年目标管理综合考评办法,杜绝将基本履职事项清单以外的任务列入对乡镇(街道)的考核范围,让基层干部集中精力干好“份内事”。二是强化多元监督,规范履职过程。将清单中涉及政府履职的事项纳入人大监督范围,通过专题调研、工作评议等方式强化监督刚性,确保基层履职全过程公开透明、规范有序。三是开展动态评估,促进持续优化。将清单运行情况纳入机构编制使用效益评估内容,及时掌握清单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为下一步动态调整清单内容打下基础,让清单始终与基层治理需求同频共振。(宜都市委编办供稿)


